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15:56

“十二五”的五年,是石家庄工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五年,也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宏观经济下滑的大环境,在市场倒逼和政策引领的双重作用下,全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总体看,“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得到改善,新旧动力有序转换,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一、“十二五”工业五年发展新成就
(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标准由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10年的2576户减少至2379户。经过五年发展,尤其是2013-2015年连续三年狠抓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2752户,比2011年(2379户)增加37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5553.7亿元攀升至2015年的9538.5亿元,年均增长11.4%。继2014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17.3亿元,占到全市GDP的38.9%,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从全省占比看,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18.8%,较2010年末提高2.4个百分点;与全省总量第一的唐山市相比,差距由2010年的905.4亿元变为2015年的621.9亿元,缩小了283.5亿元。
(二)工业增长换挡减速
“十二五”前三年,全市工业经济延续“十一五”高速增长态势,2011、2012和2013年增速分别达到16.2%、13.5%和10.8%。“十二五”后两年,随着国际国内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大气污染治理等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大影响,2014年增速降至8.0%,2015年进一步放缓至6.0%,工业增长降至个位数,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纵观“十二五”,在宏观形势和环境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背景下,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全省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三)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进一步增强了全市工业发展的活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科技水平和技术水平,以科研带动产业升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R&D人员投入2.9万人,比2010年增长2.1倍;R&D经费支出66.9亿元,比2010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31.4%;新产品产值达到761.2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1%,比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政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完成增加值329.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6%,较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为新常态下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四)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
中东西三大区域互补互动,协同共进,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2015年,中、东、西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971.7亿元、894.8亿元和25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0%、13.7%和7.7%。东部各县(市)按照东部工业整体突破和打造“东部平原特色产业带”的要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行唐县依托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正逐步打造乳制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晋州成为轻工纺织、装饰建材产业基地;赵县着力打造玉米生物、纺织印染、机械铸造等产业;无极县通过转型升级,将成为皮革、装饰板材基地;新乐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机械等产业;深泽县主导产业以医药、日化、丝网、纺织为主;高邑县则以建陶、纺织为主导产业;元氏县初步形成以化工、装备制造为主的特色产业。东部工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占比不断提高,持续领跑全市工业发展。与“十一五”末相比,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2.3%,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
(五)节能增效效果明显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洗选业等六大高耗能产业是全市控制能耗总量的关键行业,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大力压缩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控制能耗总量。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674.3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32.8%降低至31.8%,降低了1.0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累计下降26.9%,年均下降6.1%,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累计下降18%的目标任务。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累计下降40.48%,年均下降9.86%。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费用逐步攀升。为了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营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企业则积极挖潜,加强内部管理,拓宽经营渠道,政企联动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38.5亿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11.4%;实现利润总额815.9亿元,年均增长14.6%;与全国、全省对比,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资产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6元,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4.7元和53.7元;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8.5元,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7元和3.6元。
(六)七大主导支撑有力
“十二五”期间,全市七大主导产业(即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2015年,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1801.6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5.1%,有力支撑了全市工业的发展。石化方面,石炼化800万吨扩能及油品升级项目竣工;钢铁方面,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石钢集团搬迁升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届时将形成200万吨特钢生产规模;食品方面,相继引进、建设可口可乐、洛杉奇等知名品牌,君乐宝、三元等乳制品企业通过加大投入和搬迁,产品和规模不断提档升级;医药方面,不断加大制剂类新药和中成药研发生产力度,原料药占比降低,高附加值制剂、中成药类占比不断提高;纺织方面,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淘汰落后设备,促进了产品质量的和档次的提高;建材方面,通过行业综合整治和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提前完成水泥压减产能任务;装备制造方面,相继引进格力电器、欣意电缆、中博汽车等知名企业落户,石家庄中航塞斯纳飞机有限公司、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通过搬迁改造实现升级,石家庄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档次的到有效提升。
(七)骨干企业实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继续实施工业“50强”和“小巨人”企业引领战略,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大中型企业502户,较2010年增加25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26.0亿元,是2010年的1.9倍。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4万元和135万元,较2010年末分别提高38万元和42万元。2015年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114户,比2010年增加61户,其中,过百亿元企业5户,分别是河北敬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炼化分公司、石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15年,河北敬业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炼化分公司、奥森钢铁有限公司、河北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河北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等9户企业入围河北制造业100强,河北敬业集团、奥森钢铁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药集团有限公司、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入围全国制造业500强。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主要制约
(一)产品结构低端化,导致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优劣最终还是体现在产品结构上。从全市主要工业产品看,低端产品多、终端产品和新兴产品少。如纺织业目前仍以棉纱、坯布纺织为主,高档面料和服装的生产占比还比较低;装备制造业低水平制造产品较多,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较少。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约为49.01亿元,仅占规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14.9%左右。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14种《主要工业新产品产量》统计目录中,我市除了有新能源汽车和光缆产品生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石墨烯、工业机器人、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光纤、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服务器、3D打印设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其余12种产品生产均为空白。产品的低端化,导致产业层次水平低、产业延伸链条短、产业集聚力不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和竞争力不足。
(二)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66.94亿元,投入强度仅为0.70%,与省会城市科技中心的地位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15.6%,略低于全省16%的平均水平。在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经济常态下,现阶段如何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形成长久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全市工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高耗能行业占比仍然较大,新兴产业承接力尚弱。“十二五”以来,在节能减排及改善大气环境的机制倒逼下,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控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看,高耗能行业占比依然相对较高,新兴产业的承接转换动能还相对较弱。2015年底,全市规上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7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31.8%,较“十一五”末仅降低1.0个百分点。同期全市规上工业中,经国家认定且有战略性新兴产品生产的企业371家,仅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3.5%。在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破解钢铁、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去产能和工业稳增长“双赢”难题已迫在眉睫。
三、“十三五”展望及建议
(一)“十三五”展望
“十三五”,全市工业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演进的阶段,“三力叠加”将助推“十三五”工业稳健增长。一是重大战略实施的引领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等国家、省战略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目前全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做好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一些重大工业项目也相继落地或签约,将在全市工业规模提升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二是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的推动力。全市工业化阶段特征决定了一方面传统产业要不断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从而推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石家庄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上台阶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左右,这预示着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工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三是城市化发展的拉动力。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6.1%,我市城镇化率为58.3%,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超过70%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市城市化发展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势必带来对工业产品供给的巨大需求,进而对工业发展产生不可小觑的拉动力。
(二)“十三五”发展建议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质量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为切入点,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打造石家庄工业经济产业升级版,为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全市经济实现跨越赶超提供坚实支撑。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打造基于石家庄工业基础的产业升级版。石家庄工业基础较好,行业覆盖面较广,纺织、医药、化工等都是全市的传统优势行业,在全国、全省都有比较突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建议立足于石家庄市既有工业基础,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落后产能企业的升级搬迁、重组并购等工作,促进产品提档、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供给端发力,鼓励存量企业中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主动转型,加快传统技术改进,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端产品、新兴产品的比重,满足市场新需求,补齐传统产业增长短板,逐步形成具有产品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2、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参与省、市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科技项目机制,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二是鼓励企业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研发设计机构和知名品牌,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增企业入库工作的重视。对工业增长贡献较大的企业,往往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和新建投产企业,因此,在抓好存量企业稳增长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小升规和新建投产企业培育入统工作。一是加快在建工业项目建设,促其早竣工早投产,对符合入统规模企业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入统。二是依托石家庄统计大数据平台,开展规下企业运行情况调查,摸清规下企业底数,做好成长性企业筛选,抓好小升规企业培育和入统,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