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发展稳健 调整加快--我市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10:41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狠抓政策落实,积极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2%。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85.9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8.59元,增长15.64%,增速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一、农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5亿元,同比增长5.02%。其中农业产值98.21亿元,增长3.94%;受国家造林任务减少的影响,林业实现产值1.11亿元,下降12.49%;牧业产值113.0亿元,增长5.70%;渔业产值0.96亿元,增长3.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26亿元,增长13.4%。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3.65亿元,同比增长5.04%。
1、夏粮生产再创新高。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实施“粮田亩增百元”工程,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加之气候基本适宜,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实现了“三增”(即播面增、亩产增及总产增),生产形势继续向好。全市夏粮播种面积512.26万亩,比上年扩大20.33万亩,增长4.13%;平均亩产446公斤,比上年增加2公斤;粮食总产为228.24万吨,比上年增加10.02万吨,增长4.59%。
2、蔬菜生产基本持平。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单产和总产略增。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19.15万亩,总产486.2万吨,比上年增长0.38%。
3、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我市以提高畜牧业效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提升畜牧业整体素质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动物保护工程、质量安全工程、良繁体系建设工程,使全市畜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猪、肉牛、肉羊、肉禽出栏分别为436.56、75.44、130.09、7299.33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03%、3.41%、3.43%、6.02%;生猪、牛、羊、家禽期末存栏分别为428.23、130.74、187.02、15961.8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4%、2.12%、2.53%、2.24%。上半年全市实现肉、蛋、奶产量分别为52.34、48.30、33.64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7%、6.01%、20.32%。
4、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今年我市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提高造林质量为重点,以退耕还林、双百万封山育林、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省会周围绿化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半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4.36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79%;新育苗面积2.6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3倍;义务植树1200万株,完成全年任务的96%;全年10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全面完成;飞播造林任务2万亩,预计7月中旬完成飞播作业。
5、渔业保持稳定发展。今年我市一直以提高渔业产值和增加渔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宜渔资源开发力度,实施优势水产区域化布局,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渔业和渔业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上半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17.2万亩,比上年扩大0.7万亩,产量796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75%。
二、农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一)特色主导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我市围绕北方特色农业区的建设,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壮大“优质专用小麦、药饲用玉米、梨果、大枣、奶业、无公害绿色蔬菜、禽蛋、瘦肉型猪”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一是优质专用小麦、药饲专用玉米播面继续扩大。今年全市播种优质小麦372.5万亩,比上年扩大22.7万亩,占全市小麦总播面的73.02%;全市预计播种药饲用玉米370万亩,比上年扩大28万亩;二是全市无公害蔬菜环评面积进一步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环评面积达到11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90%;三是梨果优质品种结构调整加快。上半年全市完成果树高接换头5.1万亩,其中梨树高接换头1.3万亩,由传统的雪花梨、鸭梨发展为黄冠、绿宝石、丰水等新品种;四是大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上半年新发展红枣8.7万亩,并继续实施了5000万株酸枣接大枣工程;五是禽蛋、瘦肉型猪保持稳步发展,奶业发展强劲。上半年全市禽蛋产量达48.30万吨,比上年增长6.01%;出栏瘦肉型猪310.48万头,同比增长5.3%,占全市生猪比重的72.5%;发展奶牛38.62万头,其中商品奶牛达24万头,比上年底增加3万头,牛奶产量达33.6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0.32%。
(二)内部调整和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
1、种植业:一是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增,优质品种比例增,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市收获优质小麦面积372.5万亩,占全市收获面积的73.02%。形成了以藁城、辛集等东部7个平原县(市)为中心的优质专用小麦产区,面积达到260万亩,占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总面积的70%,成为全国知名产地。二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58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一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环评面积达到11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90%。获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产品9个,涉及6个县(市)20万亩。
2、畜牧业: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今年以来,我市以把畜牧业构建成县域经济第一主导产业和建设畜牧强市为目标,以产业化和标准化为总揽,围绕奶业、禽蛋、优质猪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实施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一是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各类养殖小区发展迅速,总数达到了三百多个。其中存栏1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达到205个;养猪小区39个;养鸡小区112个。全市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11.3万户。二是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展顺利。上半年全市有25家畜禽养殖基地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待验收;晋州市的“绿鑫”鸡蛋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辛集市的“康钛益”鸡蛋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3、渔业。一是名、优、特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名、优、特品种达到了23个,其中甲鱼养殖面积1106亩,放养鳖种125吨;淡水白鲳53亩,放养11万尾;银鱼养殖面积70900亩,放养银鱼卵1300万粒。黄颡高背鲫、罗非鱼、回鱼等共养殖面积971亩。二是无公害养殖基地认证面积不断扩大。上半年无公害养殖基地认证面积达到了8.7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50.6%。
4、林业。一是果树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优种化、多样化发展,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日趋合理。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果树高接换头5.1万亩;新发展名优果品14万亩。二是加强了无公害标准化管理。上半年全市新建精品果园1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15万亩;并在完成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环评认定135.8万亩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扫尾”工作,正式启动无公害果品认证。
三、“三农”政策落实措施得力
一是农业税减免力度加大。全市24个县(市)、区,市属六区上年已全部免征农业税,赞皇、平山和灵寿等三个贫困县全部免征农业税,井陉县今年自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辛集农业税自然下降为零。目前全市征收农业税的只有12个县(市)。上半年全市农业税比上年下降2.09个百分点,农业税收入比去年减少11388万元,减负57.67%。
二是粮食直补等各项政策全面落实。今年全市落实粮食直补资金达8325万元,比上年增长9.7%,受益农户166万户,户均增收51.15元,受益人口643万人,人均受益12.95元,使种粮农民真正从中得到实惠,充分地调动了粮农的积极性。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抓基地、壮龙头、拓市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17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8亿元,增长26.9%。其中全市各类龙头经营组织总数达到22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5个,实现销售总额101.5亿元,同比增长26.3%。全市形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7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基地实现产值72.2亿元,同比增长27.9%。
五、农民现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我市狠抓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加之稳定的农畜产品价格以及宽松的外部环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对18个县(市)、区1800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85.9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8.59元,增长15.64%,增速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一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我市农民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632.45元,同比增长38.50%。其中:农业现金收入人均279.20元,同比增长20.94%;牧业现金收入人均350.62元,同比增长58.95%。
二是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我市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现金收入人均463元,同比增长13.70%。其中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29.87元,同比下降6.57%;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333.13元,同比增长24.20%。
三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上半年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799.26元,同比增长3.04%。其中,农民人均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117.57元,比去年略减;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47.19元,与去年持平;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134.50元,同比增长21.83%。
四是非生产性收入有较大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42.33元,同比增长26.09%。其中股息和红利同比增长31.29%;转移性收入人均48.95元,同比增长10.47%,其中人均粮食补贴达12.26元,同比增长19.73%。
六、当前存在的问题
1、种粮收益增速缓慢。与其它种植业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而且种粮的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低,种粮收益增速缓慢。据辛集市有关部门测算,该市小麦亩产量为461公斤,按1.56元/公斤计算,小麦每亩毛收入为719.7元 ,扣除用工、种子肥料等物质消耗340元,再加上粮食直补14元和良种补贴10元,每亩小麦的纯收入为403.7元。与上年的每亩纯收入399.85元相比,每亩小麦仅比上年增收3.85元。
2、农资涨价冲抵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入春以来,种子、农药、化肥等涉农物资价格一路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据有关部门监测,上半年种子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60%、尿素上涨8-14%、碳铵上涨13%、二铵上涨17%、复合肥上涨11%、农膜上涨30%、农用柴油上涨15%、农药上涨20%。据估算,农资涨价将使粮食平均每亩物质费用投入增加15-20元,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3、农产品转化能力低,拳头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我市的粮食、蔬菜、梨果、肉类等农畜产品,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是名优特产品和拳头产品较少。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程度不够,附加值较低,绝大部分产品还处在简单加工包装阶段,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4、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安全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和价格的提升,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据了解,我市有些农田水利设施仍延用五十年代的建设,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设施老化,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较弱。
七、对策与建议
1、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一是继续加快畜牧业发展,力争把畜牧业构建成县域经济第一主导产业;二是突出发展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力争实现优质化、品牌化、特色化和绿色无公害化;三是积极培育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如我市的柴鸡、山区小杂粮等,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四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含量。我市大宗农畜产品的生产,均步入了成熟稳定发展期,要加大科技含量,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实现农产品由量到质的转变。
2、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提高种粮效益。我市作为粮食的主产区和高产区,粮食生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直接关系着全市的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根本问题。因此,应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调动基层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持粮食基础地位。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维护粮农根本利益,确保种粮农民丰产又增收。
3、继续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农资价格。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等一系列关于控制农资价格上涨的办法和措施,加强对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防止“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4、继续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建立健全各类龙头生产经营组织,重点培养一批“有潜力、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的龙头组织,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培育出一批名、优、特产品,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出口和创汇能力。
5、继续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各类标准体系。要在农业生产领域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与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搞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检疫工作,增强市场竞争力。
6、 继续加大支农政策,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加大财政、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推动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全年走势及预测
从当前形势看,“三农”政策落实措施得力,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预计秋粮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好,畜产品价格在较高价位稳定运行,畜牧业产值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林业受国家任务减少影响,产值预计低于上年;渔业保持稳定发展。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农业经济将继续保持上半年的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预计2005年全市农林牧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5.5%以上。
 
 
撰 稿:单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