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发展 调整 转变——“十五”期间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10:54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新成绩,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结“十五”,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是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五年,是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
一、农业生产取得新成绩
200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6.9亿元,比2000年增加163.5亿元,年均增长5.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7.8亿元,比2000年增加100.9亿元,年均增长5.1%,比“十五”计划快2.1个百分点。一是粮食呈恢复性增长。“十五”前三年,我市粮食总产量分别为472万吨、456万吨、440万吨,呈连年下降趋势。面对复杂形势,我市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思路,2004年扭转了粮食连续下滑的局面。2005年粮食继续保持增产,单产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全市实现粮食生产总量482.4万吨,比上年增产12.6万吨,仅比2000年低2.6万吨。平均亩产439公斤,比上年增加6.1公斤,比2000年增加4.4公斤。二是蔬菜、水果产量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蔬菜产量1270万吨,比2000年增加366万吨,年均增长7.0%。水果产量236万吨,比2000年增加60.4万吨,年均增长6.1%。三是肉类、禽蛋产量突破百万吨,奶类产量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肉类产量107万吨,比2000年增加20.2万吨,年均增长4.3%;禽蛋产量103万吨,比2000年增加24.3万吨,年均增长5.5%;奶类产量74万吨,比2000年增加44.5万吨,年均增长20.2%。
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1、农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畜牧主导地位突出
“十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林牧渔业结构日趋合理。同时,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的重点和县域经济第一主导产业来抓,畜牧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其产值占据农业半壁江山。 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等产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55.9:1.4:41.8:0.9调整为44.7:1.2:50.6:0.7:2.8(2.8为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其中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突破50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8.8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0.6个百分点。
2、八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支柱作用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围绕北方特色农业区的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壮大“优质专用小麦、药饲用玉米、梨果、大枣、奶业、无公害绿色蔬菜、禽蛋、瘦肉型猪”等八大特色产业,其支柱作用增强。2005年全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372.5万亩,比2001年扩大216.2万亩;药饲专用玉米370万亩,比2001年扩大209万亩;无公害蔬菜达200万亩, 比2001年扩大122万亩;梨果产量106.2万吨,比2001年增加32万吨;大枣产量16万吨,比2001年增加9万吨。全市八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达29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4.0%。
3、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扩大,带动能力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通过抓基地、壮龙头、拓市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迅猛发展。2005年全市发展各类龙头经营组织219个,比2000年增加133个,规模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72个,比2000年增加24个。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446.7亿元,比2000年增加267亿元,年均增长20.0%。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0%,比2000年提高14.9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8个百分点。全市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达到73.8万户,比2000年增加27.7万户;户均从产业化中得到的纯收入达7072元,比2000年增长40.2%。
4、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5年全市乡村从业人员中,一产从业人员156.1万人,比2000年减少10.7万人,减少6.4%。全市乡村从业人员一产和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0年的47.1:52.9调整为2005年的44.0:56.0,其中一产从业人员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从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一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农业生产要素利用效果的水平和提高程度。2005年,全市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农业增加值达15871元,比2000年提高80.2%,年均提高12.5%;从耕地产出率来看,亩均耕地实现种植业增加值达1516元,比2000年提高40.1%,年均提高7.0%。
二是农作物节水灌溉水平提高。“十五”期间,全市以喷灌、滴灌、管灌为主要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全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451万亩,比2000年扩大148万亩;节水灌溉率达到51.3%,比2000年提高19.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3.7百分点。我市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地市,节水灌溉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村生活质量的改善,全市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2005年,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3.8%,比2000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再生产的扩大,加速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提高。2005年全市354万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91年,比2000年提高0.29年。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94.6万人,比2000年减少13.9万人,减少12.8%,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26.6%,比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89.2万人,比2000年增加11.6万人,增长15.0%,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25.2%,比2000年提高3.3个百分点。可喜的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达到了4.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倍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03.9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9.5%;大中型拖拉机1.73万台,比2000年增长26.3%;联合收割机达1.5万台,比2000年增长14.9%。农村用电量为51.5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29%。全市4450个行政村基本上实现了通电、通汽车、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比重达到89.2%,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加之务工环境明显好转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回升,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尤其是2004年,农民收入摆脱了缓慢增长的低谷,实现了1998年以来首次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18元,比2000年增加1060元,年均增长6.1%,比“十五”计划快2.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774.3元,比2000年增长23.5%;从农业(种植)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058.4元,比2000年增长60.1%;从畜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372.8元,比2000年增长99.3%。在收入增长的推动下,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05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283元,比2000年增加647元,增长39.5 %。农民住房条件日益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30.1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35.6平方米。
五、发展建议
回顾“十五”,成就显著,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展望“十一五”,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围绕新农村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我们对我市农业发展提出“五个注重”的建议,供参考。
一是注重品牌,向品牌要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竞争,品牌越来越成为市场流通的“通行证”,并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的效益。我市农产品丰富,但品牌产品却不多,象“三鹿”这样的名牌则更少。因此,应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创造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优秀名牌产品,让农产品“走出去”。
二是注重规模,向规模要效益。农业只有形成规模经营,才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普及,有利于统一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发挥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应立足各地优势,推进农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让部分农民真正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三是注重质量,向质量要效益。质量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竞争和提高效益的前提。因此,农产品的生产应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监测体系,推行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建立可追溯制度。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改变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是注重科技,向科技要效益。应以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为示范,不断推进农业科技普及力度。同时要加大农村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农民种养技术的培训。改变农业传统种养方式,实施科学种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
五是注重特色,向特色要效益。围绕“北方特色农业区”的建设,继续发展壮大农业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同时,根据各地区域优势,不断挖掘地方特色,突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如:藁城市的宫面、西部山区的优质小杂粮,以及赵县的梨花节、赞皇的大枣节、栾城的草莓采撷节等。
 
 
撰 稿:单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