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10:49

——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综述及思考建议
 
2005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粮食实现增产,亩产再创新高;结构调整加快,主导产业支柱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大,带动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据测算,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6.9亿元,同比增长5.4%,是近几年增长较快的年份之一;全市实现农民人均收入411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9元,增长8.4%,是继2004年我市农民纯收入摆脱低速增长以来第二个高速增长年份。
一、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1、种植业喜获丰收
2005年,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喜获丰收,尤其是粮食生产形势继续向好。
——粮食增产,亩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播种面积1099万亩,比上年扩大13.8万亩,平均亩产439公斤,比上年增加6.1公斤, 总产482.4万吨, 比上年增产12.6万吨, 增长2.7%。
——蔬菜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46.1万亩,比上年扩大6.2万亩;总产1270.1万吨,比上年增长4.2%。
——水果小幅增长。全年全市水果总产量(含果用瓜)为236.2万吨,比上年增长2.4%。
——油料略有增长。全年全市油料播种面积104.8万亩,总产23.9万吨,比上年增长1.7%。
2、畜牧业持续稳健发展
2005年,我市以提高畜牧业效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提升畜牧业整体素质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动物保护工程、质量安全工程、良繁体系建设工程,使全市畜牧业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猪、牛、羊、禽出栏全面增长。全年全市生猪、肉牛、肉羊、肉禽出栏分别为892.0、148.9、255.7、14915.1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3.9%、3.5%、5.5%。实现肉类总产量达107.3万吨,增长4.4%。
——禽蛋生产再创新高,产量突破百万吨。全年全市家禽期末存栏18500.2万只,比上年增长2.8%,禽蛋产量103.3万吨,增长6.0%。
——奶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全市良种及改良种乳牛期末存栏达46.5万头,比上年增加6.5万头。实现奶类总产量达74.0万吨,比上年增长14.6%。
3、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2005年,我市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省会周围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年全市各项造林、育林工作全面完成。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7万亩,飞播造林完成5万亩;封山育林面积81万亩,本年新封面积完成32万亩;当年义务植树达2074万株,比上年增长7.3%,有效地改善了省会周边生态环境。全市干果产量达到2.2万吨,比上年增长17.9%,其中核桃产量达到 1.8万吨,增长19.9%。
4、渔业生产态势良好
2005年,我市不断加大宜渔资源开发力度,实施优势水产区域化布局,加快特色渔业的发展,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全市渔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全市渔业养殖面积17.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
二、结构调整加快,主导产业支柱作用增强
1、畜牧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畜牧业作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加快,第一主导产业地位日益突出,其产值占据农业半壁江山。2005年全市发展各类养殖小区总数达438个,其中奶牛养殖小区236个,比上年新建25个;养猪小区52个; 养鸡小区132个。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达231.2亿元, 比上年增长5.9%,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6%。
2、特色产业支柱作用增强
我市围绕北方特色农业区的建设,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壮大“优质专用小麦、药饲用玉米、梨果、大枣、奶业、无公害绿色蔬菜、禽蛋、瘦肉型猪”等八大特色产业,其支柱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372.5万亩,比上年扩大 22.7万亩;药饲用玉米370万亩,比上年扩大28万亩;无公害蔬菜达200万亩;梨果和大枣产量分别为106.2万吨、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4.8%。全市八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达29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4.0%。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扩大,带动能力增强
近年来,通过抓基地、壮龙头、拓市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4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6.7亿元,增长14.5%。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市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达到73.8万户,增长2.0 %;户均从产业化中得到的纯收入为7072元,增长9.3%。
四、农村从业人员结构优化,劳动力转移加快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结构的大力调整、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从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共有乡村从业人员354.3万人,其中一产从业人员156.1万人,比上年减少4.2万人,下降幅度为2.6%。二产从业人员125.7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增长2.2%。三产从业人员72.5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增长1.3%。全市乡村从业人员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44.0:35.5:20.5,其中一产从业人员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9和0.3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通过加大对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开展劳动力就业恰谈会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向外转移。据调查,200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 (指县以外)从事二产人员达7.3万人,比上年增长2.0%,从事三产人员5.3万人,比上年增长2.1%。
五、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1、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加快了通水、通路、通电话、通电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2005年全市445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电。其中已通电话的村达到了4449个;已通汽车的村达到4448个;自来水受益的村已达到3969个,比上年增加5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89.2%;已通有线电视的村达到1762个,比上年增加217个,占全部行政村的39.6%。
2、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收益。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使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0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35%;大中型拖拉机1.73万台,配套农具4.1万台,分别增长9.2%和2.3%;联合收割机达1.5万台,总动力达60.4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5.6%。全市实际实施机耕面积48.6万公顷,机播面积59.7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4.2%。
六、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稳定的农畜产品价格以及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农民的增收。据对全市18个县(市)、区1800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18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8.4%,是继2004年我市农民纯收入摆脱低速增长以来第二个高速增长年份。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74.3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民从农业(种植)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058.4元,比上年增长3.9%;从畜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372.8元,比上年增长28.6%;从家庭第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580.4元,比上年增长10.3%。
七、思考与建议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市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前我市县域经济还不发达;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科技水平还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坚持“多予、少取”和“城乡统筹”的方针、原则,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全面繁荣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1、稳定粮食生产,适度规模调整
我市作为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和高产区,粮食生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稳定粮食的生产。但同时也应看到,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效益有所提升,但粮食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因此,应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测算和合理规划,确立一个稳定粮食生产的目标和“底线”。在这个“底线”下适度规模调整,努力寻求稳定与调整统一、种粮与增收统一的途径。
2、加强畜牧业发展,完善动物防疫体系
继续加强畜牧业发展,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巩固畜牧业第一主导产业地位。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疾病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我市虽然没有发生疫情,但潜在的威胁和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作为畜牧大市,一旦发生疫情,将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后果。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引导和促进农民转变饲养方式,改善防疫条件,实施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提升科技水平,推进标准化进程
提升科技水平,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农业生产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水平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有效手段。据产业化统计,2005年全市发展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176家,但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品牌效应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因此,应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有潜力、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带动水平。
5、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劳动力转移
“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消除体制性障碍,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三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也是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要前提。
6、加大政府支农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重点。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财政、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推动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撰 稿:单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