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统计信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09:17
——我市农村区域经济比较及发展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我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山区和平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会直接影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缩小这种差距,遏制不断扩大的势头,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一、区域分布基本情况
为了便于比较,根据我市县域地理位置、自然经济等因素,本文将我市划分为西部山区县和东部平原县进行比较。西部山区县(以下简称西部)包括平山、赞皇、行唐、井径、元氏、灵寿、鹿泉、矿区等8个县(市)、区,东部平原县(以下简称东部)包括藁城、辛集、正定、晋州、无极、赵县、栾城、新乐、高邑、深泽等10个县(市)。从地域土地面积分布看,东部地区土地面积582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8%,西部地区土地面积963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8%。从乡村人口分布看,东部地区乡村人口409.1万人,占全市乡村人口的61.8%,西部地区乡村人口220.3万人,占全市乡村人口的33.2%。从耕地总资源分布看,东部地区年末耕地总资源为37.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资源的63.5%,西部地区年末耕地总资源为20.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资源的34.3%。
二、区域经济比较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
近年来,受政策、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99元,比上年增长11.93%,成为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但从全市各地来看,地区间的收入水平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而且这种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首先从收入差距看,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 2000年的523元,扩大到2004年的866元,平均每年扩大85.8元。其次是从近四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看,全市为4.73%,东部地区为5.65%,西部地区为4.23%,西部分别比全市和东部低0.5和1.42个百分点。
分县看,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4000元的县有9个,其中东部地区有7个,分别是藁城、新乐、晋州、正定、栾城、无极和辛集等县(市),西部地区只有鹿泉市和矿区两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县有4个,分别是西部地区的行唐、灵寿、平山和赞皇等县,这几个县也是贫困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县(鹿泉市4913元)是最低县(赞皇县2133元)的2.3倍。(见表一)
表一:

东部与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与差距

               单位:元

 

石家庄市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西部收入差距

2000

3158

3342

2819

523

2001

3149

3448

2756

692

2002

3245

3558

2838

720

2003

3394

3704

2978

726

2004

3799

4167

3301

866

(二)经济总量的差距
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26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297.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69.8%,西部地区为114.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6.8%。东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西部地区的2.6倍。其中种植业总产值和畜牧业总产值分别是西部地区的3.2倍和2.5倍,表明东部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远远比西部地区发达。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市非农产业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非农行业产值达201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1016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50.3%,西部地区为67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33.4%。从东、西部地区内部看,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的鹿泉市和井径县发展较快,这两个县(市)的非农行业产值就占了西部地区的51.3%,其它县则发展较慢。东部地区藁城、辛集、正定、晋州等县(市)发展较快,这4个县(市)的非农行业产值占东部地区的62.1%,其它县则相对较慢。
(三)农畜产品产出水平的差距
从主要农畜产品产出水平看,由于东部地区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西部地区地处山区,土地贫脊、水源缺乏,东部地区主要农畜产品产出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2004年来看,东部地区的粮食、蔬菜、棉花、油料、肉蛋奶等主要农畜产品的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人均占有粮食、蔬菜、油料、肉蛋奶分别是西部地区的1.8倍、3.8倍、2倍、1.9倍。(见表二)
表二:

2004年东、西部地区农产品总产量比较

单位:吨

 

粮食

蔬菜

棉花

油料

肉蛋奶

东部

3279208

9813630

17501

169404

1818678

西部

1319020

1895217

2741

62804

717932

(四)农业经济效益的差距
2004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30.0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158.9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69.1%,西部地区为63.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7.5%。从人均实现农业增加值看,东部地区为16958元,西部地区为9093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7865元。从耕地产出率来看,东部地区亩均耕地实现的种植业增加值为1587元,西部地区为947元,东部地区比西部高689元。
分县看,东部地区除深泽县以外,人均农业增加值均高于1万元。西部地区只有鹿泉、矿区和赞皇等3个县(市)高于1万元。人均农业增加值最高的藁城市达33027元,最低的井径县只有6334元,两者相差5.2倍之多。平均每亩耕地实现增加值高于1500元的县分别是东部地区的藁城、正定、栾城、高邑和新乐等5个县(市),低于1000元的县分别是西部地区的平山、行唐、井径、元氏和灵寿等5个县。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差距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390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56.0%。但从全市各地看,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地区。2004年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为309.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9.5%,平均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0%,高于全市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为45.0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11.5%,平均产业化经营率仅为34.4%,低于全市21.6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27.6个百分点。(见表三)
分县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超过30亿元的县有5个,分别是东部地区的辛集、无极、正定、藁城和赵县等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高于50%的县有7个,其中东部地区占6个,分别是辛集、正定、无极、赵县、栾城和藁城等县(市),西部地区只有鹿泉市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低于30%的县有7个,其中西部地区占5个,东部地区占2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最高的县(辛集市)产业化经营总量和经营率分别达到了103.8亿元和76.4%。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县(井径县)产业化经营总量和经营率只有1.7亿元和19.1%。
表三:

2004年东、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对比表

单位:亿元

 

经营总量

占全市比重(%

产业化经营率(%)

石家庄市

390.0

100.0

56.0

东部地区

309.9

79.5

62.0

东部地区

45.0

11.5

34.4

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 自然经济基础和生产条件的影响
一是历史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由于地处平原,自古以来农业经济和社会文化就比较发达,如正定在历史上就是经济文化中心。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农业经济基础弱、底子薄。这种历史因素必然在经济文化和思想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地理因素的影响。由于东、西部所处地理方位不同,影响了经济平衡发展。西部地区除鹿泉市靠近省会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势偏远,交通、信息等均不如东部地区发达,相对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是自然生产条件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较充足、灌溉便利,形成规模,适宜农业的发展。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地势恶劣、土地贫脊、水源缺泛、灌溉不便、没有规模,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虽然西部地区土地面积比东部大3807平方公里,但耕地总资源却比东部少17.4万公顷。东部稳产高产田占耕地面积的96.1%,西部仅占48.9%。同样,东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也高于西部地区。
(二) 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和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一是思想观念的影响。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由于西部地区受地理、历史、交通、信息、教育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安于现状的心态比较重,创新、投资等市场经济意识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东部地区靠近省会,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交通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思想观念较为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是文化素质的影响。从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东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明显优于西部。2004年东部乡村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为14.3%,比西部高2.1个百分点。东、西部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水平上,最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观念和开放意识上,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是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从农村从业人员结构看,东部地区从业人员结构明显比西部地区优化。2004年,东部地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的比重分别为40.0:38.6:21.4,西部地区为58.8:24.0:17.2,其中西部地区一产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比东部地区高18.8个百分点。表明西部地区从事一产的人员比重明显偏高,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三) 农业投入水平的影响
农民作为农村各项投资的主体,投入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产出能力的高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较高,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均比西部地区高。东部地区自然条件好,多投入多回报,农民投入积极较高,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较低,农民投入受到限制。2004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生产支出740元,西部地区512元,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支出比西部高出228元。
(四)农村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据初步统计,2004年东部地区平均城镇化率为25.20%,西部地区为23.18%,东部比西部地区高2.02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城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城镇化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它主要反映了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农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
四、区域优势及发展建议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战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弥补劣势,统筹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逐步实现我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一)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多为山区,但穷在山,潜力和优势也在山。西部地区虽然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不如东部地区优越,但是西部地区仍然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可归结为四个丰富:一是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小杂粮、中药材、脱毒薯等。二是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如大枣、核桃、板栗等。三是丰富的石材资源。如片麻岩、大理石、水泥、各种矿产等。四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井径县的苍岩山、赞皇县的嶂石岩、灵寿县的五岳寨、平山县的西柏坡、元氏县的封龙山等,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要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尤其是要大力引进资金和项目,这也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之路。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不断提高山区种养水平和规模。三是加快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加大旅游景点的建设与宣传力度,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四是加快石材开发利用,促进山区非农经济发展。五是加大交通、信息、文化教育等软硬件的建设,不断提高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六是加大荒山造林力度,大力发展生态防护林,确保生态环境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多为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市粮食、蔬菜、油料、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我市非农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但由于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人均耕地资源矛盾也较为突出。其发展建议: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走特色精品农业之路。东部地区应重点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科技普及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要继续加大优质专用玉米和小麦的覆盖面;加大优质梨果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继续加强畜牧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东部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具有规模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之路。这样不但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而且还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三是加快非农产业技术升级,走农村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经济,促进产业聚集。通过企业改制、重组等形式,不断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增强市场活力。
撰 稿:杨芬朝
刘 晋
单世锋
版权所有:石家庄市统计局    中文域名:石家庄市统计局.政务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216号 邮编:05001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99号    冀ICP备11008578号-4    网站标识码:1301000029
您是第4789143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