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繁荣活跃稳定发展的消费品市场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11:18

——“十五”时期石家庄市消费品市场回顾及展望
 
“十五”时期,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活跃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持续作用下,我市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商品供应充裕,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消费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我市商品市场进入了持续健康、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时期。到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606.2亿元,比2000年增长83.2%,年均增长12.8%,成为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支撑力量。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市场销售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十五”时期,在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市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运行平稳,波幅减小。平稳是近年来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与“九五”时期形成较鲜明对比。“九五”时期,增幅最高的1996年增长高达22.3%,最低的1999年为10.7%,增幅落差达11.6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每年大体保持了11%—15%左右的增长速度,市场在较小的波幅区间内平稳运行,消费品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贡献率逐步增强。二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十五”时期,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国家相继深化了住房、医疗、教育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巨大的支出压力面前,我市消费者更为成熟和理性,从容化解了各项改革带来的挑战,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也得到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为6537元,比2000年的2689元提高了1.43倍,五年间人均每年净增加消费品零售额769元。
(二)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出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十五”期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城镇和农村政策如增加职工工资收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等措施的贯彻落实,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这不仅增强了我市居民的购买能力,同时带动了城乡消费品市场共同繁荣发展。2005年我市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37.7亿元,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达268.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84.3%和81.8%,年均增长13%和12.7%。
(三)市场主题多元化格局鲜明,非公经济发展迅速
“十五”时期,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竞争更加充分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在全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占46.1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9%,外商投资企业占0.62%,而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 14.22%,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21.68%,其余类型企业占17.1%。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法人企业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占25.9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38%,外商投资企业占0.66%,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29.47%,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18.65%,其余类型企业占23.88%。
(四)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消费热点显现
随着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003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18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6.36%、8.4%,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加,促进消费结构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一是汽车消费开始进入家庭。2005年城市居民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已达到2.67辆。二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子商品类。如移动电话、个人电脑、MP3、数码照(摄)相机等IT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是现代家庭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必备用品。据统计2005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通讯器材类销售额达14.5亿元,比2004年增长9.4%,2005年城市居民百户家庭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3.5%和27.1%。
(五)餐饮业零售额快速增长成为消费品市场一大亮点
“十五”时期,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餐饮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餐饮业在全市各行业中增长速度居领先水平。 2005年我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3.3亿元,比2004年增长18.2%。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6.1%上升到2005年的8.8%。餐饮业零售额的较快增长,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二是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等。
(六)商场购物环境好转,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新型业态发展基本成型
“十五”期间,我市消费品市场新型业态发展基本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售前售后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商品价格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使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十五”期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9.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6.5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出现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多业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改造传统商业模式、发展现代化大型超市、推动我市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连锁总公司(总店)13家,连锁门店已达到487个,比上年增加了62个门店,连锁店营业面积已增加到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3%,商品销售收入24.8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七)商品交易市场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
2005年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整合松散型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市场服务功能,市场发展已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有商品交易市场684个,比2000年增加15个,全年实现成交额1153.1亿元,比2000年增长50.6%,2005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55个,比2000年增加了6个,其中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新华集贸中心市场2005年成交额分别达到271.5亿元和271.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72.3%和78.8%,年平均增长11.5%个12.3%。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农村市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今年来由于我市农民收入和支出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呈逐年扩大的态势。“十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农民收入为1)由2000年2.04上升到2005年的2.44,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率(农民收入为1)由2000年2.1上升到2005年的3.18,由于受收入过低的制约,农民虽然有较大的消费需求,但不能全部实现,农民消费水平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二)商贸企业现代化程度偏低,亏损面加大,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十五”时期,全市流通企业“小散弱”的传统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商贸企业现代化程度偏低,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规模小、亏损面加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特别是中小型国有流通企业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经济效益得不到根本改善。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亏损面由2000年的28.3%上升到2005年的42.9%,而国有企业亏损面由2000年的31.5%上升到44.9%。
三、“十一五”市场发展展望及对策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方针,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新农村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农民购买能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消费品市场销售较快增长将是“十一五”时期市场的一个增长点,城乡市场增长差距有可能进一步缩小。在全国宏观大环境下我市“十一五”时期消费品市场要想保持平稳发展,稳中有活的运行特征,应积极采取以下对策:
(一)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农民购买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措施,使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二)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取向,提高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的关键。要从社会保障体系上和各项政策措施上让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降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促进居民购买力实现。
(三)要不断提升企业竞争的科技含量,减少粗放的恶性竞争。要靠先进的技术降低经营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流通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遏制并减少主要依靠“降价”、“打折”大血拼的粗放式竞争,要真正从内涵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撰 稿:谷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