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到两个词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9日 15:41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里的“碳”,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即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排放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
 
目前,地球处于自然变暖期,但如果短时间内,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幅度过大,将带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
 
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努力控制在1.5℃之内。
 
根据科学评估,如果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以内,需要在2070年左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如果要实现1.5℃以内的目标,那就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
 
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国,中国作出了庄严承诺。但在减碳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考题。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从时间跨度来看,碳达峰到碳中和之间,发达国家有60-70年的转型期,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与力度都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从碳排放的结构来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但在单位GDP对应的碳排放量上,中国仍处于世界高位水平。
 
从任务难度来看,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愿景,否则会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中国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等任务紧迫。
 
从思想转变来看,现在还有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是继续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一个窗口期,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未来发展规划。
 
这是一场硬仗,但不是一场无准备之仗。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了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
 
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而且中国的巨大发展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又极大促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