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 商品销售亮点突出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1日 10:30
——2006年消费品市场简析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全市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我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繁荣活跃的运行态势,商品供应充足,消费热点活跃,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市场总体运行呈稳步增长态势。从各季情况看,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开局良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亿元,同比增长14.7%;二季度在“五一”黄金周的推动下,市场呈现稳中趋旺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15.6%;三季度全市实现零售额158.9亿元,同比增长15.5%;四季度全市实现零售额226.8亿元,同比增长15.3%。
(二)从销售地区看,城市增速快于农村。2006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95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6.5%;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3.8亿元,同比增长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3.5%。
(三)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社会经济交往和商务会展等活动逐步增多,促进了我市住宿餐饮业的持续繁荣。2006年全市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实现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9.2%,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四)限上贸易企业快速增长,支撑作用突出。200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占全市零售总额的份额为23.7%,是拉动我市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16家市级重点企业全年实现零售额79.4亿元,其零售额占全部限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47.9%。
(五)消费结构升级,热点商品销售活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实用型向享受型转变的趋势更加突出。据对全市限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统计,2006年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8.7%;由于受燃油需求不断扩大及价格上涨的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6%;受婚庆消费及家电更新换代的影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仍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27.5%,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4.6%;随着居民需求的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文化及服务性消费销售增长明显,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8.2%,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7.5%。
(六)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投资,各大市场交易活跃。2006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716个,同比增长4.7%,全年实现成交额1237.3亿元,同比增长7.3%,投资额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南三条小商品市场、新华集贸中心市场的成交额分别达到307亿元和30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11.6%。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由于人们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的预期支出仍然较大,居民收入的增长不能形成即期消费,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扩张。2006年末我市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53.2亿元,比年初增加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二)农村市场滞后。2006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2%,比城市增幅低3.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其原因主要有:(1)农民收入虽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收入水平还比较低。(2)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在农村的覆盖率较低,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解决。(3)农村的消费环境相对落后,电力设施弱、市场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售后服务、投诉理赔等管理环节严重滞后等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三、扩大消费品市场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降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促进居民购买力的实现。
(二)完善商业布局,发展新兴业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经营环境,促进新兴业态的发展,推进连锁经营向社区、新建居民区和农村中心的乡镇延伸。
(三)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拓展流通渠道,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撰 稿:曹晓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