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五” 展望未来 优化产业结构任重而道远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14:10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总目标,以重点抓项目、打基础为突破口,使我市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是优势产业集中度不高、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与周边城市相比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减慢等等。为此本文从三次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四个方面对我市“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简略总结,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
1.“十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减缓
“十五”时期,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比“九五”时期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5.1%、14.4%和11.1%,增幅下降了2.1、0.1和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和下降幅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4.6:46.5:38.9调整为2005年的13.9:48.4:37.7。
(注:2005年数据为最新年报数据)
纵观1990年以来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可以发现: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由1990年的28.3%下降到“十五”时期的14.0%,下降了14.3个百分点,其中“八五”和“九五”时期下降幅度较大,降幅分别是6.9和4.6个百分点,“十五”时期降势减缓,仅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相对比较稳定,虽然经历了升--降--升的波动曲线,但一直保持在46%-49%之间,各个时期的波动幅度相差不多;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24.9%上升到“十五”时期的38.6%,上升了13.7个百分点,其中“八五”和“九五”时期分别上升5.1、6.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十五”时期上升较慢,五年间总共上升了0.9个百分点。
从“十五“时期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比重均呈波浪形发展,这也是与“八五”“九五”两个时期不同之处,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进入缓慢调整期。
2.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畜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十五”期间,我市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的重点,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调整,畜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00年畜牧业总产值比重为41.8%,到2005年提升到50.6%,突破50%,提高了8.8个百分点;而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55.9%下降到2005年44.7%,回落了11.2个百分点。
3、工业经济发展强化,医药纺织比重减小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以年均增长15.1%的速度发展,高于同期GDP 增幅3.3个百分点。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2.8%,比200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从而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48.4%,达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入统工业的轻重比例看,“十五”时期我市轻重工业比例发生较大变化,重化工业特点日益突出。2005年重工业完成总产值、增加值1166.1亿元、310.7亿元,各占57.9%、54.4%,两项指标均超过50%,比2001年分别提高了8.1、5.2个百分点;而轻工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比重由2001年的50.2%、50.8%跌落到42.1%、45.5%,双双跌破50%。
从入统工业的36个行业大类看,2005年各行业总产值从大到小排在前九位的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共计67.5%,实现的增加值占到65.2%。可以说石家庄工业现已形成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业、医药、石油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从入统工业36个行业大类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也可看出“十五”期间我市工业产业结构的明显改变。在“十五”期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7%提高到2005年的10.5%,提高了5.8个百分点,由第八位跃居到第一位;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05年的9.7%,提高了4.1个百分点,由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而作为我市优势的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有所下降。受近两年药品降价的影响,医药生产规模增势减缓比重下降最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10.8%下降到2005年的7.8%,降了3.0个百分点,位次也由第一位降到第四位,增加值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位次由第一位降到第四位;纺织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1%下降到5.6%,增加值比重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仅0.4个百分点。
4.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现代和新兴服务行业悄然兴起
按照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共分20个门类,其中农林牧渔业属于第一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其余的15个门类都归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等。
从2005年第三产业各行业门类实现的增加值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与零售业,遥居前两位分别占23.6%和18.3%,二者合计占到整个服务业的41.9%,较2000年减少了1.5个百分点;随后的六个行业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等,其各自所占比例在5%--10%之间,分别是9.9%、7.2%、6.5%、6.1%、5.4%和5.4%,六者共计占到40.5%,较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三部分是其余的几个行业,各自比例均在5%以下,总共占到服务业的17.6%,较2000年减少了2.1个百分点。
从“十五”期间发展速度看,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年均增长9.3%和9.8%,低于服务业年均11.1%的水平;而金融业、信息传输、商务服务业、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在“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0.2%、12.7%、13.2%和12.0%,高于服务业水平,因此导致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比重略有下降,金融业、邮电通信、商务服务、国家机关等行业所占比重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当前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面临的挑战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基础不断加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城市和周边城市相比,产业结构滞后、调整优化步伐缓慢。为了尽快缩小这些差距,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的发展目标,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须对当前经济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以便于抓住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切入点,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1、工业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工业化中期和重工业的不断增强,我市工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在我市经济增长中将继续保持领头羊地位。与服务业相比,“十五”时期尤其是2003年以来工业乃至二产一直以总量比重最大、增速最高的优势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这种趋势可能继续延续到“十一五”开局之年,因此,要实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的发展目标,还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经粗略测算,如果“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2010年服务业比重如期达到41%的话,那么“十一五”期间服务业须以年均增长不低于14%的速度发展;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假如第一产业保持年均增长4%的发展趋势,那么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不得超过13%,低于服务业的速度发展,这样二、三产业必须打破“十五”时期的增长格局。但看目前的发展形势,这种格局在“十一五”初年得到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2、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日益成为结构优化调整的强大动力。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体制、政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总体实力还很薄弱,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优化调整离不开科技的力量,但进行科技革命、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产业分散,优势产业集中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工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大而不强。虽然2005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占到GDP 的42.8%,入统工业占到31.7%,位于所有行业之首,但从入统工业的36个主要行业分布看,总产值和增加值排在前两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各自所占比重也不过10%多一点,其它行业均在10%以下,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医药产业、纺织产业比例也仅占到8%和6%的水平,产业明显分散,优势产业集中度不高。
4、服务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调整缓慢。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服务业仍以传统的批零贸易、交通运输业为主,一些基础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商务服务等虽然规模有所扩大,但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提升较慢。
三、就当前形势和我市经济结构特点提出几点意见
从历史时期看,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市面临着经济总量翻两番、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好基础的重大任务,所以说,“十一五”时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较好而又顺利地完成各项规划目标,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
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我市的基本市情,我市就如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划和描绘,其总体目标就是构建一种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在此,根据自己粗浅认识和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积极融入国家和我省的经济发展格局,乘势而上
200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将全面实施”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写进了河北省“十一五”规划,国家将“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写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些为我市加快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我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人才、信息等诸多优势,而且在地理上处于“一线”的有利区域,我市应定好位、找准突破点,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南资北移的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扩大并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我市整体竞争实力。
2、城乡统筹,全面振兴服务业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而农村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经济发展的潜在爆发力。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石环公路开土动工、“1+4”组团模式的确定,我市城区建设、基础建设将不断扩大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市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空间。我们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赢,以农村服务业的大开发推动全市服务业的大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规划目标。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医药、纺织、化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必须加以稳固、规范和提升,引进先进的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提高其在全国的份额和影响力;同时我们也应借助我市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不断开辟新领域,培养后续支撑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市的新兴主导产业;确立新兴主导产业,应首先看好那些影响力大、感应度强、产业链条长的产品部门,同时要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和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前提,能够全面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逐步培育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4、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继续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具有广阔的改造空间。随着城区的不断延伸,公路建设、工业发展的不断扩大,农业耕地不断减少,为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生态工程的建设,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实现农业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开发,提高农民收入;逐步向高档精细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既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可行办法。
撰 稿:穆景彦
|
|